第106章 左宗棠(2/2)
朝堂之上,李鸿章率先发难:“左公,西北乃苦寒之地,耗费大量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去平定,得不偿失。如今东南沿海面临列强威胁,应将重心放在海防。”
左宗棠目光如电,直视李鸿章:“李大人此言差矣!西北乃我中华之屏障,若弃之不顾,列强必然得寸进尺。自周秦至今,历代王朝都重视西北边防。如今我们退缩,将来如何向祖宗和后世交代?”
又有大臣冷笑道:“左公,说得容易,可这战事何时是个头?国库都快被打空了。”
左宗棠神色坚定:“只要能保我疆土完整,哪怕倾尽家财,我也在所不惜!我已备好棺材,此次出征,不收复西北,绝不回朝!若一味畏缩,只守东南,西北一旦落入敌手,京城侧翼尽失,东南海防又谈何稳固?唇亡齿寒啊!”
光绪元年,左宗棠抬棺出征,带着六万湖湘子弟,浩浩荡荡向新疆进发。一路上,黄沙漫天,烈日炙烤,士兵们忍受着酷热与干渴,但在左宗棠的激励下,士气高昂。
面对阿古柏的坚固防线,左宗棠采用“缓进急战”之策,稳扎稳打,步步为营。他命士兵沿途修筑工事,储备粮草,同时积极联络当地百姓,获取情报。
期间,左宗棠还十分注重武器装备的更新。他派人从国外购买先进的枪炮,如后膛七响枪等,极大提升了清军的战斗力。
这天,刘松山前来汇报:“大人,前方发现阿古柏的精锐骑兵,他们擅长突袭,我们该如何应对?”
左宗棠沉思片刻,说道:“我们以火炮为掩护,步兵结成方阵,抵挡骑兵冲击。同时,派小股骑兵迂回包抄,断其退路。松山,你率精锐骑兵从左翼迂回,记住,不可恋战,速断其粮草补给线,扰其军心。”
刘松山领命而去。战斗打响,阿古柏的骑兵如潮水般涌来,但清军早有准备,火炮轰鸣,弹如雨下,骑兵纷纷倒下。
步兵方阵紧密相连,长枪如林,让骑兵难以突破。迂回的清军骑兵成功切断了敌军退路,阿古柏军阵脚大乱,最终全线溃败。
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征战,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。他还推动新疆建省,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辖,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。他鼓励百姓种植棉花、桑树等经济作物,传授先进的耕种技术,兴修水利设施,改善灌溉条件。在文化教育方面,他兴办学校,推广儒家文化,培养了大批人才。
然而,命运并未就此放过左宗棠。他回京后,又卷入了中法战争的漩涡。朝廷内部主和派与主战派争论不休,左宗棠力主抗战。
“法兰西不过是虚张声势,若此时求和,不仅丢了颜面,还会让列强更加轻视我们。我们必须一战,扞卫国威!”左宗棠在朝堂上慷慨陈词。
主和派大臣反驳道:“左公,法国船坚炮利,我们贸然开战,岂不是以卵击石?”
左宗棠拍案而起:“怕战不战,才是真正的亡国之道!冯子材老将军在镇南关都能大败法军,我们为何要自乱阵脚?只要将士用命,百姓齐心,何惧之有?”
为了支援台湾抗法,左宗棠派麾下将领王德榜率恪靖定边军奔赴前线。王德榜在镇南关战役中,与冯子材密切配合,采用“抄袭敌后,夹攻中路”的战术,大败法军。此役极大地鼓舞了清军士气,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局势。
但主和派势力强大,最终还是签订了《中法新约》。左宗棠得知后,气得吐血:“十个法国将军,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!丧权辱国,和谈误国!”
光绪十一年,左宗棠在悲愤中离世。他的一生,都在为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而奔波,从平定太平天国,到收复新疆,再到抗击外敌。他是一个孤独的英雄,在历史的长河中,独自面对着诸多艰难险阻,虽未能彻底改变晚清的命运,但他的功绩与精神,却永远铭刻在华夏大地上。